查看原文
其他

坐2块钱绿皮车进城的“大筐队”:靠卖山货养大了儿子

郑新洽 拍者 2021-02-08

△ 绿皮火车上的“大筐队”  出品:一拍视觉


秋末冬初,河北承德山区新杖子镇早晨的温度已达到零下。果农孙秀荣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,迎着朝阳下窖“取货”,准备带到承德市区售卖。窖子里存着各式水果,其中苹果还有五千多斤,足够她卖到春天。


△ 11月11日,河北承德新杖子镇苇子峪村,果农孙秀荣家的窖子里的苹果。


孙秀荣家所在的新杖子镇因盛产苹果、酸梨、红薯等瓜果而闻名,被称为“花果山”。


早年前,由于山区交通不便,铁路是当地果农们向外运输农产品的唯一通道。1987年,承德市区至兴隆县的6433/6434次绿皮火车开行,途经新杖子在内的多处农产区。果农们上午挑着箩筐乘坐6433次列车到承德市区售卖,下午再坐6434次列车回家,形成了当地有名的“大筐队”。进城卖山货,几乎是“大筐队”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。


△ 11月11日上午,孙秀荣带着装满水果的箩筐前往新杖子站坐火车。


新杖子站是一个靠山的露天车站。站台前,三十多名像孙秀荣一样带着大筐的果农们早早在此等候列车。


△ 11月11日上午,新杖子站,等待乘车的“大筐队”。


“大筐队”的成员中老年妇女居多,大家互相拉着家常。一旁,应季瓜果整齐码放在长圆形的箩筐中,框中还有水壶、杆秤、微信二维码卡片等。


上午9时,6433次绿皮车缓缓驶入新杖子站,“大筐队”带着装满水果的箩筐依次上车。不用乘务员提醒,他们自觉地把箩筐放在座位同侧,留出一个通道,这是多年乘车养成的习惯。


△ 11月11日上午,新杖子站,“大筐队”依次有序登上6433次列车。


△ 11月11日,6433次列车上的果农。


△ 11月10日,在6433次列车车厢里穿梭的果农。


△ 11月10日上午,6433次列车过道里整齐码放着装满各种水果的箩筐。


近年来,随着公路的延伸,乘坐汽车外出销售的人员有所增加,但因为绿皮车具备站站停车、票价低、承载能力大等优点,目前仍是“大筐队”出行的首选。“要是坐汽车从新杖子到承德,一天往返要30元,一筐苹果就白挑了。但坐火车一次只要2块钱,一天来回才4块钱,而且时间还很合适。”孙秀荣说道。


△ 11月10日上午,乘坐6433次列车前往承德市区售卖自家瓜果的“大筐队”。


孙秀荣和这趟车缘分不浅。她当初结婚嫁到苇子峪村就是坐的这趟车,当时的票价还是2毛。孩子断奶后,丈夫在地里干活,她就开始坐这趟车去承德市区卖水果。从一个小箱子换成草筐,再到现在的箩筐,算下来已有三十多年了。坐着这趟车,她把孩子养大了,如今孙子都有了,对于她这样的果农来说,生活离不开这趟火车。


△ 11月10日,河北承德,抵达承德火车站的果农们推着装有箩筐的小车出站。


10点整,列车抵达承德火车站,孙秀荣把大筐运到出站口,利落地将折叠手推车打开。她把装满水果的大筐摆好,奔向自己熟悉的街道与小区。


△ 11月10日,河北承德,孙秀荣与往常一样,推着装有箩筐的小车前往熟悉的街道,时不时会遇到打招呼购买水果的顾客。


晌午过后,孙秀荣的几十斤苹果和红薯干就售卖一空,她抽空还去车站附近的书店给小孙子买了两本书。


△ 11月10日,河北承德,部分果农选择在承德火车站前售卖水果。


夕阳西下,忙碌了一天的“大筐队”准备乘坐下午5点45分承德至兴隆县站的6434次列车回家。


△ 11月10日傍晚,河北承德火车站,“大筐队”在站内等候,准备乘坐6434次列车回家。


△ 11月10日傍晚,河北承德火车站,“大筐队”登上6434次列车回家。


此时,箩筐变得空空的,钱包里却“装满”了一天的收获。果农们或睡觉、或打牌、或听收音机,享受一天难得的悠闲时光。


△ 11月10日傍晚,6434次列车上,“大筐队”带到市区的瓜果销售一空,箩筐里只剩些塑料袋。


△ 11月10日傍晚,乘坐6434次列车回家的果农们在火车上打牌。


△ 11月10日傍晚,劳累了一天的果农们在列车上打起了盹。

时光如车轮滚滚而过,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行至今的这趟绿皮慢火车,陪伴沿线的老乡们从青丝一直到白发,也见证着沿途百姓的生活变化。


△ 11月10日,河北承德,6433次列车沿途经过的村庄,每年都有新景象。



摄影并文:新京报记者郑新洽

视频:新京报记者郑新洽

编辑:陈婉婷

校对:卢茜



本文为拍者(微信ID:ipaizhe)原创内容

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

欢迎朋友圈分享


点击查看更多往期内容


拍者日常投稿方式

投稿至官方邮箱:ipaizhe2016@yeah.net



·推广·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